“犍陀罗艺术与亚洲文明”在浙大对外展出
澎湃新闻获悉,在浙江大学第二届“亚洲文明周”活动期间,“莲开八方:犍陀罗艺术与亚洲文明”主题特展近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对外展出,共展出150余件犍陀罗及其他亚洲文明艺术精品。
犍陀罗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、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,自公元前6世纪起,先后受到来自西亚的波斯艺术,欧洲的希腊罗马艺术以及南亚的印度艺术的影响。犍陀罗艺术正是以上三大艺术传统碰撞和交融的结晶。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,在贵霜帝国的统治下,犍陀罗艺术蓬勃发展。伴随丝路贸易的勃兴和佛教的东渐,犍陀罗艺术不仅传至中国,还远播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,对包括中亚和东亚在内的雕塑、绘画和建筑艺术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。
展出现场
展出现场
“莲开八方:犍陀罗艺术与亚洲文明”主题特展由浙江大学主办,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、旅顺博物馆承办,以丰富翔实的考古资料,全景式地介绍犍陀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,以多元文化视角,展现犍陀罗艺术对亚洲文明的影响和贡献,由此诠释不同文明间交流对话、和谐共生、携手发展的历史意义。其中,重要展品包括《女神诃梨帝坐像 》( 约2-4世纪、灰青色片岩 巴基斯坦斯瓦特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)、《佛头》(约2-4世纪,灰青色片岩 巴基斯坦贾姆勒—格里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)、木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(日本镰仓时代,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)等。
女神诃梨帝坐像 约2-4世纪、灰青色片岩 巴基斯坦斯瓦特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
佛头 约2-4世纪,灰青色片岩 巴基斯坦贾姆勒—格里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
礼敬佛陀 约2-4世纪,灰青色片岩 巴基斯坦斯瓦特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
佛坐像残件 约2-4世纪、灰青色片岩 巴基斯坦斯瓦特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
木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日本镰仓时代(1185-1333)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
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。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,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,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,皆以脚印、宝座、菩提树、佛塔等象征。1世纪后,随大乘佛教的流行,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,遂有佛像的创作。最初佛像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,而在犍陀罗地区,佛像的 *** 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。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 *** 的成熟期,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、希腊、波斯、罗马、中亚草原地区风格于一炉,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。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,眉目端庄,鼻梁高而长,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,身披希腊式大褂,衣褶多由左肩下垂,袒露右肩,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。
佛教造像龛 唐 中山大学博物馆藏
展出现场
据主办方介绍,本届“亚洲文明周”活动以“同愿同行 交融和合”为主题,涵盖文物特展、学术会议、高端论坛、美术联展、海报汇展、文献特展、成果分享、青年沙龙等八大板块,全展现亚洲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。此次展览将延续至2025年9月。
(本文据主办方相关文图资料综合)